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2012/3/4 全球「日本化」以及貨幣「成色不足」

2月底,提到了一下下各國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的事情,我還在蒐集資料,並思考這種做法對資本市場的可能影響。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主要央行的資產有什麼?FED - 56%政府債券、英國央行 - 大部分政府債券、日本央行 - 48% 政府債券、ECB - 26% 長期銀行貸款 (應該大部分是 LTRO) 與 8% 政府債券。ECB受限於歐元憲法規定,央行不得對區域內國家融資,不能肆無忌憚地買進歐洲國家公債,但歐債風暴危急時刻還是買了一些,因此資產中的公債比重較低。但是ECB透過LTRO 借給銀行的錢,也有一部分銀行拿去買公債,可以推論ECB資產項下最大部分也是政府公債。


央行買進自己國家的公債,自己融資給自己,就是大家常說的 QE (量化寬鬆 Quantitative Easing),俗稱印鈔票。也就是大部分主要國家央行解救金融風暴的方法都是印鈔票,而這個方法的始祖是 -- 日本。


日本已經實施QE多年,經濟仍然從"失落的10年"變成"失落的20年",貨幣再寬鬆、利率再低,也無法提振需求。房價腰斬後卻仍然每年"很穩定地"下跌。資金由央行創造出來,但是銀行不願放貸、企業不肯投資、民眾不敢消費,央行只能不停創造貨幣來減緩實體經濟的通貨緊縮。不可思議的是,日本攪在這個惡性循環裡,竟然長達20年還走不出來!


我只能說現在是 "全球日本化",美國經歷二輪 QE,2月份貨幣乘數也只有0.8,遠遜於2008年以前的1.5,整體貨幣流通速度也還在放緩中。ECB二輪LTRO共約1兆歐元,歐洲銀行仍將許多資金回存央行,沒有流入實體經濟。因此QE對經濟恐怕只有 "緩解" 而沒有 "治療" 的效果。如果期待全球經濟只要靠印鈔票就可以挽救,那就誤會大了。畢竟,貨幣的緊縮或寬鬆只是現象,不是成因。絕非製造出"現象","成因"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再看FED資產裡32%房地產抵押證券、日本央行 29%私人貸款、ECB 26%長期銀行貸款,不禁懷疑這些資產真實價值有多少?恐怕都不及帳面價值吧!若是如此,央行的資產價值也需要打折,那麼貨幣的實值價值,恐怕也要比表面上來得更稀薄,換句話說,現在的貨幣 "成色不足"

原圖出處 :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