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2012/6/28 陶冬:利率市場化萌芽 陸銀行暴利時代的終結

在中國政府6月7日宣布調降利率,並且將銀行自主調整利率的浮動空間加大為上下10%,一公布後,國企與A股銀行類股都重挫,因為大家都認為中國銀行的獲利將要縮減了。中國銀行業的獲利佔上市公司的一半,真是羨煞台灣的銀行。不過中國金融業的好日子也要漸漸沒那麼好過了。


中國政府明著降息,實際上卻是削減銀行獲利,把銀行獲利還給存款人(調高存款利率)與借款人(調降借款利率),是一種藏富於民的政策,值得正面肯定。而透過這樣的調整,也讓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有更好的發揮。如此,能鼓勵民眾做更多的存款,讓銀行有更多的資金去放款,寬鬆市場資金,也讓中國民眾的高儲蓄率能有更有效的運用。另一面向,減輕借款人的利息支出負擔,除了能鼓勵工廠投資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讓工廠在獲利被壓縮甚至虧損的現在,能從利息減輕這一端獲得一些補貼。

... 在過去幾年,銀行業的經營模式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將企業盈利補貼銀行盈利,以儲蓄者財富墊高銀行財富。壟斷性銀行盈利,加重了生産者、消費者的負擔,乃中國經濟迅速失速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冬:利率市場化萌芽 陸銀行暴利時代的終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6-27  
2012年第一季,香港上市的中國銀行業總盈利達到 200 億美元。銀行以外其他中資公司的盈利合計爲 270 億美元,其中包括像中國石油這種巨型企業的盈利。基本上,銀行業盈利占到中國企業盈利的一半,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日本房地産泡沫時期或美歐衍生産品大行其道時,銀行業也沒有達到如此之暴利。
2012年6月7日,對於中國銀行業是一個轉捩點。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下調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同時將銀行自主浮動的利率區間擴大10%。第二天銀行的商業貸款利率下調,但是存款利率卻不降反升。借著加大利率浮動區間,中國政府暗渡陳倉,打響了利率正常化的第一槍。
在過去幾年,銀行業的經營模式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將企業盈利補貼銀行盈利,以儲蓄者財富墊高銀行財富。壟斷性銀行盈利,加重了生産者、消費者的負擔,乃中國經濟迅速失速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世紀初,銀行業壞帳累累,舉步維艱,爲進行銀行改革,政府將銀行的利差加大無可厚非。如今銀行業風光十足,國計民生卻步履沈重,甚至每況愈下。將銀行利差維持在共和國歷史上的最高水準,則於理不通,於情也不通。
這次利率的改革性調整,其實只是銀行利差縮減的第一步。隨著銀行業向民間資本開放,中小銀行競爭加大,整個銀行利差縮減無可避免。小銀行缺少儲蓄基礎,唯有通過提高存款利率來吸引儲戶。
利率市場化帶來競爭,競爭壓縮銀行業的整體盈利空間,對目前處於壟斷地位的大型國有銀行影響尤其明顯。根據香港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驗,利率市場化無一例外地終結銀行業的暴利時代,行業隨之重新洗牌。
有人認爲,中國的銀行業面臨壞帳壓力,爲保障銀行業的健康,政府在利率市場化上不會出重手。這種觀點在邏輯上不通。行業不景、盈利受壓的有許多行業,包括許多經濟的的支柱産業,並未見政府因此減輕政策調控的力度。2009年時銀行曾應政府要求,大舉向地方融資平臺借貸,由此埋下了壞帳的隱患。這的確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系統性風險,政府需要小心應對。但是,當年的四萬元擴張計劃,歸根到底屬於財政支出,銀行不過是出納,最終需要財政買單,將這筆貸款由銀行資産負債表上劃歸到財政部的資産負債表上,而非透過利差無限期補貼,由企業與儲蓄者買單。
銀行乃經濟中的中間産品,本身並不創造財富。銀行與經濟其他部門之間的利潤分配,屬於零和遊戲,銀行越富,則其他部門便越窮。壟斷帶來效率的損耗(Dead Weight Loss),對經濟、資金分配均非好事。中國銀行業的暴利,已經開始窒息經濟的正常發展,令原本已經進入結構性調整的經濟更加步履艱難,令民營企業生存困難,令新興行業缺乏必要的養分,令儲蓄者所得到的回報與所承受的風險不相稱。
八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在文革的後遺症中掙扎。農村改革,帶來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帶來了一次生産力的飛躍。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再次陷入僵局。經濟特區吸引了大量外資,爲中國成爲世界加工廠奠定了基礎,這是生産力的又一次提升。本世紀初,中國經濟面臨通縮壓力。加入WTO再次爲經濟創出新局面,生産力再上一個臺階。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突破困境的利器,是提高生産力的法寶。
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消費了上兩輪結構性改革所帶來的紅利,迫切需要新的改革來釋放生産力,製造新的投資機會,改善經濟運行效率。筆者看來,打破國有大銀行的壟斷,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這不僅是利潤重新分配的問題,更是效率提升和體制優化的重要一環。
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銀行鋪多過公共廁所,可見其利潤之高。銀行中間業務不足,風險控制能力差,資金運作效率低下,是中國銀行久爲人詬病的通病。缺少競爭,使這些問題的改善十分緩慢,銀行依然躺在政策保護之下吃利差,而且越吃越風光。
市場開放,利率市場化之下,銀行的暴利時代已經開始結束。


大陸利率自由化 三大影響 1.存款利率明降暗升 2.存貸利差縮小 3.銀行定價自主權提高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聯合報系/udndata.com) 2012-06-08  10:05     Blog談新聞 上則  下則

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昨(7)日調整利率的同時,也調整了利率浮動區間,業內人士解讀認為,這是大陸央行利率自由化的一種嘗試,也成為人行調整利率之外、政策的一大亮點。

人行的新規定將原來基準利率的管理上限提高了10%這表示銀行可以將存款利率提高到基準利率的1.1倍,在此之前則不允許有上浮,而一般貸款利率也由原先的0.9倍調整0.8 倍。

對於銀行而言,此次調整後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表面上自3.5%調至3.25%,而浮動空間擴大至1.1倍後,實際可達3.575%,而貸款利率下浮,使得實際貸款基準利率降為5.679%。銀行利差由此前的3.06百分點顯著壓縮至2.104百分點,接近1個百分點。

證券時報報導,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表示,透過調低貸款利率下限、調高存款利率上限,銀行實際利差就進一步收窄,「此次降息,雖是存貸款利率同步下調,但銀行實際利差在收窄,因此實質上是非對稱降息;由於存貸款利率浮動空間增大,此次降息也意味著利率自由化又邁出了一步。」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強調,在關心人行降息的同時,也應該要關注此次放寬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背後的意義。

他表示,利率浮動區間放寬,給予銀行更多的定價自主權,銀行對於定價幅度可以「隨行就市」。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人行此舉意義重大,利率實行有區間浮動,意味著利率自由化改革邁出了一大步,同時,存貸款利差縮小,將會對銀行的盈利有負面影響,短期內會提振股市,對於實體經濟的增長更為有利。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說,隨著利率自由化的進一步推進,銀行間競爭將加劇,貸款業務還是不是最合適的買賣,需要銀行進一步權衡。

【記者林海/廣州七日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