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2012/8/21 陶冬:人行雙降存準率象徵意義較高 刺激經濟作用不大


跟這篇一起看吧 :  中國貨幣環境仍趨緊縮


陶冬:人行雙降存準率象徵意義較高 刺激經濟作用不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8-21  
陶冬接受《21 世紀網》訪問時,指出人行 6 月以來連兩度調降基準利率的象徵意義必較高,但是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估計不會太大。
以下是陶冬最新博客文章全文:


21 世紀網: 6 月以來連續兩次宣布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進一步推進了利率市場化,您認為這能對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帶來多大作用?
陶冬:中國的利率政策永遠是重要的,因為它的象徵意義很大,表現出了決策層的政策取向。 在過去兩年,中國人民銀行盡量不使用利率這個政策槓桿,而是通過信貸額度管理、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公開市場操作,來進行政策性部署。 這幾個月由於經濟下滑速度比較快,急需一個像徵意義強烈的政策信號出台,於是中國人民銀行在一個月內兩次調低了基準利率。 我認為這個像徵意義比較高,但是另外一方面來說,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估計不會太大。 中國今天缺的,是投資信心、投資機會,缺的不是錢。 中國今天並不是因為資金的成本太高,所以企業家不願意投資,而是由於企業的運營環境迅速惡化,經營利益嚴重下滑,所以民營資本不願意投資。 這是結構性問題,很難通過逆週期的貨幣政策來解決。 我認為降息的象徵意義是非常的大,但是中國現在是處於一個流動性陷阱裡面,在極端的貨幣環境之下,再多一點點貨幣政策的放鬆,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我認為是有限的。
21 世紀網:利率市場化、房價下跌等因素都對銀行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挑戰,您認為國內銀行應該如何應對? 業務轉型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引起重視?
陶冬:首先,我認為利率市場化才剛剛開始。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央行指導下的基準利率的利差有一定的縮減,但是銀行的實際利差並沒有怎麼縮減。 以後我想還會有進一步的政策性的利差縮減。
但是,導致銀行業利潤大幅度下降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引入競爭。 當更多的中小型銀行進入的時候,他們沒有儲蓄基礎,只有通過拉高儲蓄的利率來招攬客戶,這個時候整個銀行業存款和貸款的利率差會越縮越小,我個人認為銀行業最好的時間已經過去了。 這對銀行來講是不可避免的,大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銀行的利潤就會發生縮減,世界很多地方在利率市場化之後都曾出現過。 銀行是經濟中的中間性產品,它本身並不製造財富,它與企業、消費者之間是零和遊戲,銀行賺錢越多,企業和消費者的腰包越癟。
對銀行來講,我認為第一點銀行應該坦率的接受大環境的變化。 現在中國的利差是不正常的。 400 個點的利差是不正常的,是十年前銀行業因壞賬而陷入困境後政府給的特殊政策。 如今銀行業的盈利佔了整體經濟盈利的一半,無需要政策性血。 削減銀行利潤,還富於民於企業,在經濟放緩的今天是必要的、必須的。 我估計 300 個點左右是比較能接受的。 銀行要做好準備迎接新的生態環境的產生,在新的環境裡面求生存、求發展;第二點,經濟處在下滑週期,不良資產出現上漲,我認為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所見的只是剛剛開始,今後不良資產會更多更大;第三點,銀行利率類產品的盈利空間會逐步的減少,要更多的發展中間業務。 這個其實已經做了一些,很多銀行中間業務甚至占到了盈利的一半,但是仔細一看,多數中間業務只是包裝後的利率產品,所以還是要切實地發展中間業務,通過中間業務拓寬盈利面,以此來穩定收入。
21 世紀網:您提到中國目前可能陷入流動性陷阱,您覺得在貨幣政策失效的情況下什麼樣的措施才能將中國經濟帶出困局?
陶冬:中國每隔十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結構性轉型,從八十年代初的農村改革,到九十年代初的設立經濟特區,再到本世紀初的加入 WTO ,這都屬於結構性的改革,通過結構性突破來提高生產力,拉動經濟增長。
目前我們缺少的是結構性的改革,缺的是體制上的突破帶來生產力的提高。 這些不可能通過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來取得,它需要一個體制上的破題。 體制突破有各種各樣的方面。 首先是在服務業准入方面,有許多高暴利的行業,應該向民營資本開放,需要打破壟斷。 今天民營企業不投資,並不是因為它不願意投資,而是允許它投資的傳統製造業已經無利可圖了,只有開放新的領域來。 這樣可以製造就業機會,也可以拉動經濟。 另外一個方面,所有壟斷的行業都是暴利。 我認為打破壟斷,能夠將一部分銀行的利潤,返回到社會 \ 實業 \ 消費者中去。
21 世紀網:您對下半年中國經濟的走勢做怎麼樣的預期?
陶冬:我認為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可能穩定,但是很難反彈起來。 目前有一些經濟企穩的跡象,但是出口、消費都有隱患,更重要的是沒有結構性改革,靠逆週期政策支撐的回穩都只是維持,並非突破。 經濟增長可能在 7.5% 到 8.5% 之間,這個可能持續若干年。 只有體制上出現了突破,新的增長點出現的時候,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地改觀。
今後 12 個月 CPI 的走勢會很有意思。 物價上漲的壓力在可見的將來看不到,廠商缺少加價能力,除了租金和個別農產品之外,基本都是下行的。 我認為雖然現在 CPI 還沒有到通縮的地步,但是我認為中國現在要防的已經不是通脹,而是通縮了,尤其是企業盈利的大幅下滑。 我最關心的是固定資產投資,這個在過去出現了比較大的下滑,最近國家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領域,我們的確看到了一些好的苗頭。 但是民間投資熱情沒有恢復之前,我不敢太樂觀。
21 世紀網:您提到製造業面臨較大通縮壓力,但也有觀點指出中長期看中國仍面臨通脹,特別換屆後可能出現投資過熱等情況,對此您怎麼看?
陶冬:這是固定的思維模式。 在歷史上的確也出現過在換屆之後地方政府的投資力度會大一些,我也預期明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會有所反彈。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投資的主力是一向是政府以外的資金。 非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佔固定資產總投資的 62% ,少了民間投資,經濟的日子一定不好過。 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可以在經濟危機時偶一為之,但是不能越俎代庖,同時必須認識到過度財政擴張的長期風險。 今年實際上貨幣政策寬鬆了許多,但是這是共和國 63 年曆史上第一次,貨幣政策的寬鬆並沒有帶來實體經濟中投資的反彈,所以用歷史的經驗來判斷投資走勢未必準確。 今天中國不是銀行貸款太緊,而是企業沒有投資興趣。 不是銀行不願意借貸,而是找不到優質的客戶。 這個恐怕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容易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